第195章 文天祥(3 / 3)

失败面临生死抉择时,文天祥舍生取义的气节再次影响他们,不少士大夫死前的绝命词便是明证。

(二)民间尊崇传佳话

文天祥在民间也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。早在弘治时期,吉安地方官府修葺文天祥墓时,就有普通百姓积极参与,主动捐献田产。出资为文天祥建祠者也不乏其人,如北京的三忠祠,建于弘治年间,出资者是普通民众,将文天祥与诸葛亮、岳飞并祀,足见其在民众心中的地位可与前二贤并列。

在吉安一带,百姓为度过漫长冬季,有贴绘 “九九消寒图” 的习俗,这一习俗据说与文天祥有关。文天祥在狱中创造 “九九消寒图”,表现了他痛惜国破家亡、期待收复故土的心愿和志向。后人为纪念他,逐渐演变成不同版本的消寒图在民间流传。

在公溪镇,中秋烧塔习俗始于元末明初,是民众纪念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民俗活动。烧塔具有团结协作、促进邻里和谐及美好寓意,代表了人们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与决心。

此外,苏州文山寺也是为纪念文天祥而建。明正德十年,就在潮音庵旁建 “文山忠烈祠”,以祭祀文天祥。后嘉靖二十年,原忠烈祠部分房屋改建为文山寺,佛庙以文天祥的号为名,隐含了从纪念文天祥的 “忠烈祠” 改建过来的历史事实。

文天祥的诗文同样在民间产生了深远影响。他的《过零丁洋》《正气歌》等作品,以其慷慨激昂的风格和坚贞不屈的爱国情怀,激励着后世无数百姓,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。

群英荟萃合集三月天